2015年06月26日11:04 來源:《文學報》 作者:何晶 點擊: 次
類型文學某種程度上是高度現(xiàn)代性的文學,甚至比很多純文學作品要現(xiàn)代得很多,因為在它的起源上是伴隨著現(xiàn)代社會的出現(xiàn)而出現(xiàn)的,因而類型文學某種程度上提供了探討現(xiàn)代性與文學間隱秘關聯(lián)的一種范本。作為20世紀以來類型文學發(fā)端及發(fā)展最重要的場域,在上海這個中國現(xiàn)代性最高的城市里談論“類型小說的技藝與態(tài)度”話題,顯然具有更高的意義。6月18日下午,第四屆上海青年作家創(chuàng)作會議專題論壇上探討了這一問題。
小說技藝,是所有小說家在創(chuàng)造文本時需要關注的問題,對于類型小說作家而言概莫能外。正如作家那多所言:“像我這樣的類型作家,當我選擇寫犯罪小說時,基本上沒有想到為什么要寫小說。我所追尋的東西,是怎么講一個激動人心的犯罪小說故事,怎么把這個故事講好才是至高無上的?!?p style='text-indent:2em'>
類型作家怎么講好故事?作家小白認為,類型文學的寫法與純文學還是有所不同的,最典型的就是網絡小說,“網絡小說有一個最大的特征,就是體量特別大、特別長,動則上百萬字,這個長其實隱藏了一個作者都沒有意識到的問題,就是催眠”。他自己則更愿意做一個給讀者設置門檻的作家,“不斷給讀者設置門檻,讓你很難進來,但你真的進來以后會得到更大的閱讀快感”。
小白認為,進入20世紀以來有兩種小說,“一種是大眾小說,一種是寫給小說家看的小說,寫給作家看的小說是20世紀才有的現(xiàn)象。新的小說寫法出來之后,小說技藝專門化,業(yè)態(tài)出現(xiàn)了‘內卷化’的過程才出現(xiàn)。有的作家關注怎么發(fā)明新的寫作技藝,類型作家可能比較關注我怎么去講一個好的故事,用那些技藝讓一個故事更加具有包容性、更加深刻。這在本質上沒有大的區(qū)別,只是一個寫作者關注的東西不太一樣?!睂τ谒?,“我是更愿意回到小說的本意上,我要去發(fā)明新的故事,不是發(fā)明新的技術。當然有作家愿意發(fā)明新的技術,我并不覺得他比我高,或者是比我低,個人的取向不太一樣?!?p style='text-indent:2em'>
上海大學教授葛紅兵則認為,當下談論類型文學,最重要的還是要消減小說的高和低,“類型小說可以很高,也可以很低,但不能把類型小說只放在市場化的小說中去看,類型小說是跟現(xiàn)代生活緊密結合的新東西、新范疇,不要覺得類型小說低。”在他看來,類型小說的成名機制和成熟機制跟純文學不一樣,“如果拿去雜志發(fā)表,就不是類型了,類型小說的目標是什么?讓自己的作品本身就成為品牌?!?p style='text-indent:2em'>
成為品牌,或許是類型文學作家正在做的。網絡文學作家血紅無疑就是這樣一塊品牌。他對當下網絡文學變化的介紹也成了類型文學品牌化的某種佐證,“網文在這兩三年的時間跟以前有了很大的轉變。從2003年網文興起一直到2011年、2012年,我們更多的是出于興趣或者是寫著玩,很少有人很明確自己應該寫什么東西,或者是怎么寫的。大概這兩年,大家才有意識地將自己的作品主動針對某一個想象發(fā)展。比如說我這本書除了在網上發(fā)以外,我是主攻中國移動的市場,還是主攻漫畫,或者是影視劇,或者是包括手游、網游、夜游,寫的時候,敘事的情節(jié)、節(jié)奏、架構都要有細微的不同。網絡文學已經發(fā)展到這種地步,我們內部的細化已經出來了?!?p style='text-indent:2em'>
網絡小說剛興起的時候,玄幻、穿越這樣的類型小說帶給讀者的是一種新奇的體驗和想象力的釋放,然而十幾年過去了,網絡文學應該有它新的內容。上海師范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劉暢表示:“作為大眾文學的一種,類型小說應該進入到大眾閱讀的視野,要在不同階段的讀者中獲得普遍的認同。類型小說是一種模塊化的寫作,很多元素會被不斷重復,初讀起來讓人感覺到新鮮刺激,但最終難免會審美疲勞。如何能夠突破自身類型化的困境?我自己感覺到應該要有一些人性上、文化上、現(xiàn)實關懷的底色,從寫故事本身進入到寫人?!?p style='text-indent:2em'>
《上海文化》編輯、青年評論家張定浩則認為,不妨將自己的類型小說塑造出一個可以不斷深發(fā)的原型,“每一個好的類型小說背后都有一個原型,這個原型就像一個母函數(shù)不停分裂出子函數(shù)。好的類型小說家,要么創(chuàng)造一個新的數(shù)列,要么喚醒一個過去的類型,讓古老的類型脈絡在他這兒又得到連通,這是兩種方式”。這兩種方式就是小說的技藝,這樣的技藝怎么衡量它的好壞?張定浩提供了一個最簡單的方式,“看它可不可以復述”,“一個不太好的類型小說,會提供我們一次性的閱讀快感,當我們讀完以后不愿意再讀一遍,一個好的類型或者是原型,我們會發(fā)現(xiàn)它非常精妙,會愿意在一次次的復述當中告訴別人我從中間得到的快感,這樣的快感可以被傳遞。”
類型文學發(fā)展已逾百年,然而關于它的文學批評卻似乎有些滯后。怎樣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評價體系?上海大學教授張永祿提出“類型批評學”的概念:“類型批評學,是一種和感悟式的批評、修辭型的批評等主體批評、流派批評有所不同的一種批評,它把內容和形式、社會和文本、微觀和宏觀、審美和意識形態(tài)有機結合起來。”他表示,這種批評一定要非常熟悉類型文學的文本,“建立在對歷史和現(xiàn)實都有大量的閱讀和通讀的基礎上,把文學藝術科學性和專業(yè)結合起來,它不僅是一種形式批評,實際上更是文化和價值的批評”。